接下来,在 /usr/local/mongodb 目录建立 data log 2个文件夹和1个 mongod.conf配置文件。
cd /usr/local/mongodb
mkdir data
mkdir log
vim mongod.conf
# 按 i 进入编辑 添加以下内容
dbpath=/usr/local/mongodb/data
logpath=/usr/local/mongodb/log/mongodb.log
logappend=true
port=27017
auth=false
fork=true
bind_ip=127.0.0.1
# 添加完成后按 esc 输入 :wq 保存
# 以后台方式启动数据库
mongod -f /usr/local/mongodb/mongod.conf
至此,服务端所需要的运行环境全部配置完成。
Step3. 服务端准备、编译
项目的稳定版分支提供了编译好的服务端程序,但是个人觉得还是用dev版本的比较好。稳定版的到目前为止只发布了一次,功能上落后dev版太多了。dev版本需要自己编译的,不要听到编译这两个字就头大,相反,这个服务端的编译相当简单。
clone、编译服务端程序
cd ~
使用代理clone项目
Git clone -b development xxxxs://ghproxy.xxx/xxxxs://github.xxx/Grasscutters/Grasscutter
cd Grasscutter./gradlew jar
# 编译完成后会在当前目录下生成 grasscutter-1.0.0-dev.jar 文件
下载服务端资源文件(直接使用整合资源文件)
git clone xxxs://ghproxy.xxx/hxxxs://github.xxx/Koko-boya/Grasscutter_Resources
cd Grasscutter_Resources
cp -r Resources ~/Grasscutter/resources
Step4. 服务端配置、运行、更新
修改配置文件
# 先运行一下服务端
cd ~/Grasscutter
java -jar grasscutter-1.0.0-dev.jar -handbook
# 修改刚生成的配置文件
vim config.json